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201907081038355444.jpg 

巴库会议中心

 

最新消息,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

 

重大的发现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良渚遗址因最早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而命名。1936年11月3日施昕更先生在其家乡良渚镇进行了首先发掘,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研究的序幕。八十多年来,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907081039103261.jpg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

 

因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空间分布主要为环太湖流域,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良渚文化有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漆器等为代表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手工业。良渚文化以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明显分化的社会阶层、凝聚力量的统一信仰、神王合一的权利体系,特别是出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分析,这一史前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201907081041146869.jpg 

      古城城址区         

 

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权利与信仰中心,位于良渚文化分布区的西南隅——天目山东端的山前丘陵与河网平原的交接地带,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遗存类型复杂、内涵丰富,其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

空间布局上以城址为核心,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分布于城址东北约5公里的瑶山以及城址内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围内则分布着外围水利系统。与此同时,城址内外分布着大量各种类型的同期遗存,与城址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城郊分野”的空间形态。

 

201907081042009483.jpg 

外围水利系统分布示意图

201907081042375493.jpg 

大莫角山台基复原图

 

 

突出的普遍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300间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01907081044075591.jpg 

反山墓地出土玉钺及配伍的端饰 

201907081044373015.jpg

反山墓地出土玉琮

201907081045514539.jpg 

牌饰(瑶山M10:20玉牌饰)

201907081046182448.jpg 

龙纹管 

201907081046429272.jpg 

文家山M1出土玉璧等其他玉器

201907081047065391.jpg 

良渚“神徽”像

 

良渚古城遗址城址区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的“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意义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规划特征,并在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都城规划中多次出现。

良渚古城遗址所展现的“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反映了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城市和建筑特色景观,特别是作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工程,外围水利系统在工程的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也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学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201907081047292129.jpg 

庙前遗址出土的木构水井


201907081047535368.jpg 

良渚古城遗址西城墙

201907081048164840.jpg 

象牙器与琮、璧、钺等玉器的叠压出土情形

201907081048429596.jpg 

鸟瞰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907081049017860.jpg 

良渚博物馆

 

权威的考古评价

 

苏秉琦1909-1997) 中国考古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早在1977年,苏秉琦就预见良渚遗址价值:“古代的杭州,就在这里”。“良渚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是个熠熠发光的社会实体”。

 

张忠培1934—2017)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1990年代中期,张忠培论证:良渚文化所属社会发展程度已进入文明阶段,后又指出:良渚文明是神权和军权并重的神王之国的国家形态,并为良渚古城题词“中华第一城”

 

严文明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原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良渚古城的发现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文明是广域王权国家。”“良渚古城,文明圣地” “华夏文明五千年,伟哉良渚!”

 

赵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

“经过探源工程到现在,已经确认或者可以判断出,在距今5000年前,以良渚文化、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也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有了自己的国家,而以此为起点,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时段里,各个地方的社会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步入了文明。”

 

刘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斌在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我的时代答卷:刘斌》中指出:经过多年的考古,良渚文明也得到世界考古学界的公认,完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科林·伦福儒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

 

伦福儒在考察良渚遗址时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弗农·斯卡伯勒(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良渚的考古研究工作不止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杰西卡•罗森(英国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这是一个具有世界级重要性的遗址,不只对中国重要。”

 

米里亚姆•斯塔克(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教授):“良渚的艺术是世界级的,与任何新石器时代文明相当,甚至更好。”

 

 

编辑:中国文物报社 遗产编辑中心

 

图片来源:良渚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