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该馆老专家回信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使陕西文物工作者受到巨大鼓舞和激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内涵丰富、要求明确、饱含期待,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文物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天然历史博物馆”。自上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上世纪90年代建成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2022年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目前全省备案博物馆346座,收藏文物774万件,数字化网络虚拟博物馆143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事业高度重视,在陕西先后考察过中共七大会址、照金纪念馆、西安博物院和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先后在不同场合提到陕西的兵马俑、鎏金铜蚕、法门寺地宫琉璃器、何尊等珍贵文物。特别是2015年来陕考察时提出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重要论述。我省文博工作者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和精神,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到文物工作中。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守护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坚持“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的工作理念,按照 “活化利用为重点、重大项目为牵引、机制创新为动力、融合发展为突破”的发展思路,推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改造提升等重要文化标识项目。开展黄帝陵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展示。加快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建成陕西历史博物馆分馆、陕西黄河文化专题博物馆。做好秦岭地区、石窟寺等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汉长安城等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成延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范。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图
陕西省大遗址分布图
二、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突出博物馆公益属性和社会属性,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推动西安博物馆城、宝鸡博物馆城、延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推进延安、榆林、商洛、麟游、西乡等市县博物馆建设,支持特色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和村史馆、社区博物馆建设,建成一批宣传展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逐步构建以重点博物馆为龙头,特色博物馆为支撑,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四级博物馆体系。支持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基础研究,深化多学科协同,创新展览展示,策划推出一流精品陈列展览,打造陕西博物馆陈列展览新高地。
三、坚持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让文物活起来。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强化对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化文物时代价值阐释,促进成果转化和社会共享。广泛搭建文物领域跨界合作平台,促进文物+教育、文物+科技、文物+创意、文物+旅游,带动城市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加大文物资源开放力度,释放文物资源在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旅游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潜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四、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坚持围绕国家外交战略大局,加强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与中华文化国际推广传播,深度推进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和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拓展中外联合考古和文物保护修复合作;组织实施一批中国表达、国际影响的外展精品,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加强中外展览交流与人文交流合作,提高我省在国际文化合作领域的影响力,全方位建构和展示陕西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