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活动 >

陕西科技大学“E古风暴”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不灭不殇,每段历史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博物馆,以陈列的各类器物为引,让我们看到它们,逐渐走进它们的时光,听闻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导语


近年来,中国社会掀起了“文博热”的一股强劲风暴,席卷了中华大地上的大多数人,在央视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播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起了传统文化与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同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号召,2019年7月陕西科技大学E古风暴团队特赴西安市开展“互联网+文物,技术助力文博产业创新发展”调研实践。团队成员希望通过前期在各博物馆的线下调研,为之后借助5G、AR、VR等技术活化文物,提升游客观展体验打下基础。


201909052321006475.png


活动前期,同学们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游客们对于文物的真实观展体验并没有预期进入博物馆之前的参观效果好,所以有些同学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将互联网和博物馆跨界结合在一起。基于此,E古风暴团队计划推出一款集免费讲解、动画、3D投影、VR技术等于一体的线上程序,使游客的观展体验在科技的助力下,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实地调研各博物馆观展现状便成为了社会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确认实践成果与预期是否一致,2019年7月13——20日,陕西科技大学“E古风暴”调研团的同学们在西安开展了为期八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地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先后实地走访了陕西省文物局以及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汉宣帝杜陵秦砖汉瓦博物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这八家博物馆。实践团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游客们观展体验的同时,还采取了线下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采访的方式,希望得到准确的项目预测和社会接纳度。


向素未谋面的游客们发放调研问卷,无疑是个坎坷的过程,会被怀疑、会被拒绝,可同学们心中依旧满怀热情。因为,更多让他们烙在心中的是:即使沟通困难也愿意一字一句听他们解释问卷并协助填写的外国友人;头发花白的老人认真听着他们的问题,一道一道仔细回答,只为提供更完善的数据信息;还有那些认真提出建议,和他们就博物馆观展体验这个话题聊起天来的游客们;当然,还有研学的小朋友们,热络帮忙的样子,自豪的说自己去了好多博物馆的样子......一帧帧画面,让他们深觉所做值得。


201909052321182918.png


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西安众多博物馆中客流量最大的博物馆,游客们反映问题最多的就是希望博物馆中的人流量可以得到控制,因为展厅面积原本就比较小,陈列的文物又较为密集,所以人流量过大时观赏文物时却只能受着人们簇拥去看几眼,也没有时间去看文物上方的展板内容,更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听讲解,所以这样就造成了游客们的观展体验比预想的成果低了很多。有些为陕西文化慕名而来的外国同胞们认为因为博物馆客流量较大则会有很多的噪音,博物馆是为游客们提供的一个学习研究的场所,所以应该处于较为安静的环境中才会使得学习研究更有效果。


在实地走访调查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时,有幸采访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是西安市众多民办博物馆中的一所,陈列文物种类较为单一,所以客流并没有很大,但通过对管理人员的采访,让调研团的同学明白了博物馆是陈列历史的场所,让游客们了解历史是创办博物馆的职责所在。秦砖汉瓦博物馆虽然没有巨大的客流量,但博物馆的出发点无论何时何地,亦或是何种情况都要立足于传承文化,发扬传统,这是关系到博物馆生命历程的重中之重。


还有在其他博物馆中遇到了很多给出宝贵建议的游客们,西安碑林博物馆遇到了希望可以将每块碑石做一些图文展板讲解,使得在书法方面了解并不深厚的游客们更多的了解碑石文化;大唐西市博物馆中遇到的游客,希望通过实际再现体验一些传统项目例如造纸术、刺绣等,来协助更好地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1909052321316076.png


通过为期八天的实地调研走访,陕西科技大学E古风暴调研实践团队直观的了解了目前博物馆文物展览、讲解方式、观展体验的发展现状,同时,在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对博物馆办馆理念、文化强国战略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更加坚定了提升游客观展体验、助力文博产业发展的信念。


201909052322224654.png


走进西安这座古城,随处可见古建筑的影子,观城墙连绵不断,赏钟鼓楼富丽堂皇。抓一把泥土,便可嗅到历史的味道;捡一片瓦当,便可看到生活的影子。这里,大秦帝国、两汉风云、隋唐盛世的气息,尚未远矣。


守护华夏文脉,韶华时代的少年们一直在竭尽全力,从未停歇。(陕西科技大学E古风暴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