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陶瓷碗,陶瓷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陶器到底是如何产生和制作的么?
其实,目前关于陶器的产生也是众说纷纭,在我国流传着“宁封制陶”的古老传说。相传在黄帝时代,洪水泛滥,黄水漫地,大河两岸的平原变成一片汪洋。幸存的人们纷纷搬到山洞居住,但每次取水都要下山,很不方便。那时没有盛水的东西,只好用山下湿润的泥土捏塑成器,但很容易破碎。聪明的宁封就发现火烧野兽后,周围的泥土也被烧的很坚硬,于是从中得到启发,他认识到被火烧过的泥土会变得坚硬,不怕水火,于是发明了陶器。
在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大量陶器,其种类十分丰富。那么,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又是如何将陶土、水、火完美结合到一起,制作出陶器的呢?今天就让我来告诉大家。
选料:半坡人在制作陶器时首先人们会选择细腻、无杂质的陶土来制作细泥陶,这样做出来的陶器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当然也可以在陶土中加上适量的沙粒来制作夹砂陶,这种陶器遇热不容易破裂,而且散热均匀,就像我们现代的砂锅一样。
制坯:半坡人制作的陶器可是纯手工的呦。人们将陶泥和好后,反复锤炼,等到陶泥炼好就可以开始制作陶坯啦。半坡人制作陶坯的方法主要有捏制法、雕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等。
1、捏塑法和雕塑法:用手直接对陶泥进行创作,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一般用来制作小型陶器或人物、动物塑像等。
2、泥片贴筑法:将湿泥作成片状,可以用手捏、拍打或滚压,让泥片互相粘贴,形成坯体,或者还可以在制成的陶坯上涂上湿泥加固。
3、泥条盘筑法:先将泥坯搓成条,然后自下而上依次盘绕。一般是先做器底,再做器身。小一点的器物可以用泥条从底部一直盘绕到口沿处。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就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
修整:做好的陶坯要经过晾晒,再用陶拍、陶抹等工具抵压、抹拭。这是制坯过程中一道重要的工序。这样做既可以排出陶坯中的多余水分,也可以让陶器有一个规整的器型。
装饰:在作陶坯的过程中,人们会将席子、布制品等一些编织物当做垫子,编织物上面的纹路就会留在陶器底部,陶器烧成后就形成了编织纹。
如果想让陶器更好看一些,人们也会在陶器上画出美丽的花纹或者生动活泼的小动物图案。比如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就是彩陶器中的经典之作!
烧制:陶坯晾干后,就可以放到陶窑里烧制啦,是不是很激动呀……
一抔黄土,一掬清水,几经掺和揉炼,盘塑成型,再经过火的烧制,就制成一件陶器。悠悠千载,史前人类伴随着自然的变迁,早已被历史的海洋所湮没,但制陶技术却被沿用至今并不断发展。